亚里士多德曾经想到和没有想到的

企业动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中的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Ether)——肉眼不可见,但是随处存在。再过了200年之后,大约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太重回我们视野。不同的是,这一次它加上了一个小尾巴:Ether+net=Ethernet,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以太网。

[[179451]]

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试想过一种神秘的物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中的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Ether)——肉眼不可见,但是随处存在。

现在看起来似乎很荒唐,但是即便到了差不多2000年之后,笛卡尔、胡克、牛顿等大科学家仍纷纷以此在某些领域建立他们的科学体系。譬如胡克与牛顿这对死冤家,曾经为了光动波动争执不已,但是双方均坚信以太的存在。

后来电磁学说的出现,终于让人们意识到以太并不存在。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以太被用于物理等科学领域,本身就是荒谬的。

然而为了这个看起来简单无比的结论,人类又付出了200年的代价。

不过,再过了200年之后,大约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太重回我们视野。

不同的是,这一次它加上了一个小尾巴:Ether+net=Ethernet,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以太网。

应用场景推动速度进步

在以太网联盟董事会主席John D’Ambrosia先生访华之际,我有幸得到机会采访他,了解以太网在当今的状况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顺道说一句,D’Ambrosia先生目前也是华为公司以太网领域的首席架构师。

[[179452]]

以太网的技术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以太网仍是大型数据中心里应用和创新的源动力。

D’Ambrosia先生表示,在以太网诞生的前三十年里,从最早的10M到100GE,其中有六种不同的速率的接口:10M、100M、1GE、10GE、40GE、100GE。即便是在几年之前,大家的兴趣也都集中在这六种以太网速度上面。

不过最近三到五年,业界开始对最新出现的六种速率的接口产生兴趣,它们的速度从2.5GE到400GE不等,分别是:2.5GE、5GE、25GE、50GE、200GE和400GE。

D’Ambrosia先生指出,这些最新的不同速度以太网出现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应该说大型数据中心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仅是2016年,业界就引入了2.5GE、5GE、25GE这三种以太网速率接口。同时,另外三种更高速率的标准也在进展中(50GE、200GE、400GE)。

目前50GE、200GE和400GE以太网标准都基于相同的56G PAM4技术,共享技术平台,是下一代以太网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不同的应用驱动着以太网技术的演进与变革:数据中心推动了主要是从25GE到400GE的以太网演进;而服务提供商,尤其是电信运营商则推动了50GE、200GE和400GE的以太网发展。

至于2.5GE、5GE以太网,主要是支持企业高速率的接入入和WIFI的应用功能,25GE到50GE以太网则主要针对下一代服务器的应用——它们可以明显降低资本性支出(CAPEX)和运营成本(OPEX)。

当然,以太网发生的变革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

D’Ambrosia先生表示,新的应用仍旧在不断催生新的以太网接口出现。譬如在车载以太网中,出现了从10M到1GE的单双绞线需求(over single twisted pair)。在工业以太网中,也出现了10M的单双绞线需求。

新的应用催生新的以太网接口

不止于此,很多场景也需要通过以太网来进行供电(PoDL),不同的应用对以太网有着不同的需求,D’Ambrosia先生指出。

新的发展趋势和演进

高速以太网的变化,增长并不仅仅是以10倍的速率。高速以太网的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不会只是推动某一个通道的速率提升,而是推动多个通道技术的发展。

譬如100G的速率,我们可以以4×25G的方式构成。现在的单通道速度是25G,以后会达到50G甚至100G,在采用了PAM4这样的关键技术之后,就能够达到400G,从而为未来的以太网提供了低成本、大带宽的可能。D’Ambrosia先生相信,这将是下一代以太网的方向。

PAM4技术广泛应用于以太网速度

PAM4的不俗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应用到不同的物理介质中。比如说电接口,它会把芯片连接在一起,或者连接芯片和光模块;比如基于电缆的背板或者多模光纤、并行光纤和单模光纤上。

单模光纤当前可以到达2公里或10公里的程度,业界正在讨论将之扩展到40公里或者80公里的可能,而所有以上的探讨基本都是基于最新的PAM4技术。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技术发展,比如基于接口通道化实现网络分片的灵活以太网(Flexible Ethernet)。D’Ambrosia认为,以太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代以太网Native Ethernet诞生于1980年,基于IEEE 802.3/1的开放标准,支持多厂家的互联互通,广泛应用于园区、企业以及数据中心互连。之后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其进一步延伸到高性能计算、垂直行业应用、物联网等,从而催生了业界最广泛、强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代是电信以太网(Carrier Ethernet)从2000年开始发展一直沿用到现在,主要面向运营商网络,广泛应用于电信级城域网、3G/4G移动承载网、专线接入等,具备了QoS/QoE保障、OAM、保护倒换和高性能时钟等电信级功能,使能运营商网络可以基于以太网技术构建低成本、高可靠的网络,并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第三代是灵活以太网(Flexible Ethernet)从2015年开始起步,面向云服务、5G网络分片、VR/AR及uHD视频等时延敏感业务需求,通过接口技术创新实现向高速大容量端口400GE、1TE端口等演进。“灵活以太网将成为未来全IP网络的基础”,D’Ambrosia强调道。

在运营商网络中,灵活以太网可以提供网络分片、子接口隔离等功能,支持基于业务体验的未来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带宽按需分配,通过专用硬管道来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提供低延时的解决方案,同时与SDN技术的融合,支撑未来的VR、5G等业务发展。

基于灵活以太网技术,我们还可以创造一个链路,把多个接口组合在一起,以更高的速度运行,提供大带宽。譬如200GE的链路,我们可以通过两个100GE的链路捆绑在一起加以实现。

灵活以太网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通过捆绑来达到更快的链路,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片的方式,通道化地实现25G、50G和75G的链路。

藉此,灵活以太网可以进一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低延时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将之与SDN等技术进行结合,在实际的网络中构建出端到端的硬通道。

D’Ambrosia先生认为,所有的技术需要综合在一起,实现高速度接口的同时,保障足够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这种灵活性又使得以太网能够不断补充一些新的功能,这就是未来的网络,而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和演进。

当谈及高性能计算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Infiniband,认为该技术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占据着主导或者统治的地位。事实上,在学术研究以及对高性能计算要求较低的领域,Infiniband确实处于主导,但是在其他领域内,以太网其实才是霸主。譬如10GE的工业领域,以太网占到了多达80%的市场份额。

自2000年以太网在高性能计算中增长的应用

以太网的「交响乐团」

D’Ambrosia先生认为,以太网的技术发展,从来是以应用需求为驱动。低成本是必须的,但是其他包括安全稳定等,也同样不可或缺,希望未来的以太网能更好地适用于多源供应商,并且在互操作性方面有很好的表现。

业界同时还在考虑,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发生何种转变,以太网如何对之提供持续的支持。比如到2025年,由于连接数的急剧增长,整个网络可能出现巨大的变革,那么以太网如何通过可扩展的支持,给企业和个人带去安全、稳定、低延时、低成本的网络环境。

以太网技术未来展望

在过去的十年内,以太网联盟一直积极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是一个最终用户、系统供应商、组建供应商和学术界共同参与的全球化以太网产业推广组织。其中包括华为,以及英特尔、戴尔、思科等业界知名公司。

D’Ambrosia先生表示,华为有一个很大的标准化团队。根据他自己的感觉,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公司有这么大的投入。Ambrosia先生本人是2015年12月加入华为,当时他主要负责200GE和400GE的标准工作,同时也参与和领导组织了50GE,包括下一代100GE、200GE项目的工作。

对于以太网联盟这样的组织来说,它基于全球的标准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个成员都起着一分子的作用。从长期的角度来说,D’Ambrosia先生和以太网联盟代表着802.3标准的一群人。开放的以太网标准与其他组织也不断地交互,而作为网络领域的顶尖厂商,华为参与了所有的这些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以太网联盟

据悉,关于50GE的标准,业界已经启动了802.3cd项目,计划在2018年完成标准制定和正式发布。200GE、400GE 802.3bs标准已经按照计划启动Sponsor Ballot投票,计划在2017年3月完成。现在400GE标准进展正常,业界希望尽快完成。

数据中心从来都是以太网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并非全部。

D’Ambrosia先生表示,在包括航空、交通、医疗、工业以及汽车等在内的诸多领域,同样是以太网的阵地。与之对应,这些事情不是某一个供应商就能够做好的,需要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最终用户等多方面共同参与进来,才能推进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交响乐的演奏一样,它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而是需要整个乐队的所有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够完成。

【本文为51CTO专栏“胖头陀”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微信号:it-observer)】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胖头陀
相关推荐

2020-10-30 08:49:06

戴尔

2017-11-15 17:00:14

神经系统

2021-05-09 19:42:25

笔试题前端算法

2009-02-24 09:19:05

雅虎CTO职能

2021-01-28 15:49:35

智慧城市城市大脑

2014-02-26 09:13:39

2022-08-06 16:40:13

SDN网络

2012-04-29 16:01:39

Phone

2012-12-21 12:40:15

智慧云手机软件

2018-01-26 23:23:23

JDBC MySQL数据库

2014-02-24 10:45:00

2014-03-07 11:32:18

2011-11-01 10:29:35

Siri无形界面

2021-03-03 12:40:59

微服务架构软件

2013-12-19 14:04:18

MySQLMySQL优化

2013-10-08 10:53:36

2021-01-27 18:13:35

日志nginx信息

2020-09-18 06:42:21

JavaScript交换值交换变量

2020-09-19 17:31:25

JavaScript

2015-12-02 13:42:13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