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谈“棱镜门”事件:美国没少祸害中国

安全
最近,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网络安全被再度推上风口浪尖。“棱镜门”之前美国的面孔往往被定格为“网络安全受害者”、“网络道德高尚者”、“网络自由捍卫者”。

2013年6月26日,军事专家王长勤做客新华网谈从“棱镜门”看网络安全。

军事专家谈“棱镜门”事件:美国没少祸害中国

王长勤在访谈现场(陈竞超 摄)

[[76295]]

 

王长勤在访谈现场

最近,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网络安全被再度推上风口浪尖。“棱镜门”之前美国的面孔往往被定格为“网络安全受害者”、“网络道德高尚者”、“网络自由捍卫者”。如今这面“棱镜”照出来的面孔又是怎样的呢?美国打造的情报系统究竟有着怎样的组织架构?“棱镜门”之后,美国的“监视行为”会有所收敛吗?针对这些问题,26日,军事专家王长勤做客新华网访谈,与网友一起从“棱镜门”看网络安全。

“棱镜门”让美国“露了馅”

记者:“棱镜门”之前,美国的面孔往往被定格为“网络安全受害者”、“网络道德高尚者”、“网络自由捍卫者”。“棱镜门”之后,这样的定格是否会被改变?

王长勤:就像一个“变脸”演员,美国有好多副面孔。在网络领域,所谓“安全受害者”、“道德高尚者”、“自由捍卫者”,算是混得“脸熟”。但这些,毕竟都是“装”出来的。咱们老百姓有一句话:“装”得再像,总会有“露馅”的时候。“棱镜门”,让美国露了“馅儿”。

记者:“棱镜门”之后,人们发现,美国非但不是“网络安全受害者”,反而是货真价实的网络安全破坏者。是这样吗?

王长勤:以前是出于各种原因,举证不足。现在有了证据,大家更明白了:不是别人“祸害”他,而是他在“祸害”别人,特别是中国。

记者:这里面有个问题:以前,别人怎么就相信他是“受害者”呢?

王长勤:其实,这里面有一些条件和招数,条件嘛,就是他在网络方面确实发达。这就像一个人,你有钱,才能让别人相信,有人想偷你。如果大伙儿都知道,你穷得叮当响,谁还会相信别人想偷你?至于招数,那就损啦,他一靠“栽赃”,二靠“喊冤”。而且,这些“赃”,主要“栽”给了中国。

因为,在他的宣传下,好多人都相信: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不是光靠“苦干、巧干、拼命干”干出来的。羡慕嫉妒恨,使他们推断,中国肯定用了不少“歪门邪道”--这就是所谓“原罪”推论。于是,给中国“栽赃”,最有市场。至于“喊冤”,那就是利用他们的技术、媒体优势,时不时弄出点动静:我这个网站被攻击啦、那个网站被攻击啦。这样喊来喊去,喊多啦、喊久啦、喊得调门高啦,不明就里的人就容易相信。前不久,他们还在大喊:解放军的黑客攻击我们啦。而且,这次不光小喽啰们喊,连“大老板”奥巴马都跟着喊,还声称,这是在“窃取美国财产”。这次,大家明白了:原来,他扯着嗓子喊,是掩盖自己在“偷盗”!

从斯诺登的爆料看,美国没少祸害中国。像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专门针对中国。据说,持续15年啦。像电信网、清华的骨干网,竟然“一锅端”。这要是按照奥巴马的说法,得从中国偷走多少财产啊!#p#

“忽悠老百姓+泼中国脏水”:美国损招面面观

记者:“棱镜门”之后,有人说,美国不是网络道德高尚者,而是不折不扣的网络道德卑劣者。您对此怎么看?

王长勤:为了强化其“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和“经济主导权”,美国的一些政治“大腕”、经济“大鳄”和谋略“大师”们,早已把道德抛得远远地了。但他们“装”成“道德高尚者”,还是有招的。一是自吹自擂,自己给自己的脸上“贴金”。二是用“反面典型”来映衬。为此,猛揭别人的“短”。这些招儿,中国领教的最多。可拿这个“棱镜”照一照,贴上去的那些“金”,都哗啦啦地掉下来了。原来啊,那是:假道德、真缺德。揭别人的“短”,也不攻自破。中国没祸害他,他反而把中国祸害得不轻。还往中国身上泼脏水,多缺德啊。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那副假道德的面具还不愿拿下。于是,损招儿,又用上了。

一是“忽悠”美国老百姓。这些年,美国人是让恐怖分子给“吓破了胆”,几乎到了“谈恐色变”的程度。于是,拿隐私换安全,成了这帮人“忽悠”老百姓的最好逻辑。所以,这次事儿一出,他们马上辩称:监视很有效,已挫败几十起恐怖事件。可他们没想想:为什么恐怖分子专门跑到你美国闹腾?监视,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二是给中国泼脏水。说什么斯诺登“可能与中国政府合作”。他们还是没想想:中国才是谦谦君子,能干这事吗?真实睁着眼睛说瞎话。如此公然挑战公平、正义和良知,哪有道德可言?怪不得斯诺登说,“美国政府不仅这么做了,还如此担心事情败露,以至于希望用尽一切手段,包括外交威胁”。#p# 

鼓吹捍卫自由的美国,实在贩卖自由

记者:“棱镜门”之后,也有人指出,美国不是网络自由捍卫者,而是打着旗号的网络自由贩卖者。您怎么评价?

王长勤:自由是个好东西。捍卫自由,人人有责。但是,假装“捍卫自由”,实则“包藏祸心”,那就是对自由的玷污!这次“棱镜门”,让大家更明白:他非但没有捍卫自由,反而是在用欺骗的手法,贩卖自由!看看维基解密披露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杀人、虐囚时,他们何等气急败坏。再看看他在网上助推“阿拉伯之春”时,何等不遗余力。而对于“占领华尔街”、“伦敦暴乱”等,又何等极力打压。2010年,他们力挺谷歌,举的就是“自由”的大旗。可“棱镜”里面,有“自由”吗?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就明确地说:网络,就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工具。当时,甚至有美国媒体叫嚣:要对中国“断网一天”。就是这些网络巨头,他们的屁股也不干净。一方面,他们嘴里喊“网络自由”,“反对监管”。另一方面,又与情报机构“合作”,偷偷地干着“助纣为虐”的勾当,而且还从中渔利。不就是想合起伙来“独霸网坛”吗?“独霸网坛”有好处啊。政治上可以“兴风作浪”;经济上可以“谋取暴利”;军事上可以“绝对优势”。看清美国门里门外这几幅嘴脸,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范伟开公司--防忽悠。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我们中国人很善良啊。血管里流淌的是“温、谦、恭、良、让”,脑子里装着的是“仁、智、礼、义、信”,行为中实践的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上幼儿园,第一课是“排座座,吃果果”;上小学、中学,始终贯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大学,再接再砺“长知识、长才干”。等到参加工作,还是“互学互帮”。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基本思维定式,还是“遵章守纪”,以求“善心善报”。与美国打交道,也是如此。客观地说,美国普通民众,也有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但是,在把资本主义推到现在这种高度的过程中,美国的一些政治“大腕”、经济“大鳄”、谋略“大师”,却积累了不少坏主意、坏招数、坏毛病。他们“成熟”而“老道”,近来,又趋于了“妖道”。这一点,善良的中国人和美国人,有的还不一定认识到。这样,咱们在与这些人打交道的时候,树一树“防忽悠”的意识,我看还是必要的。至少,不能像老话所说:被卖了还帮他数钱!#p#

“黑客帝国”完整组织架构美国高层知道详细的也不多

记者:要不是“棱镜门”,美国的这些面孔,可能还真的难以看清。但这些面孔,真真假假、变来变去,也很不容易。这背后,有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

王长勤:的确,这么多面孔,真真假假、变来变去,不是很容易。尤其是,在多数情况下,他还变得很“巧妙”,甚至有点“游刃有余”,更是不简单。这其中,除了长期积累的“一超独霸”优势和前面说到的“妖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系统。现在,大家都把它叫“黑客帝国”。

记者:这个“黑客帝国”,是何时开始构建的呢?

王长勤:现在,没有资料能说明它的准确起始时间。但就其技术系统来看,二次大战后构建的“梯队”监听系统,可算1.0版本。

1947年,美国提出“全球监控”构想。根据这个构想,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合作,很快就搭起了一个几乎覆盖全球的架子,包括陆基侦听站、海上侦听船和空中侦听飞机等。

后来,大型计算机投入使用,不光是有线、无线信息,其它信息也“照单全收”了。设在英国约克郡曼威斯山的监听站,就是陆基站的代表。它占地560英亩,天线林立,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它的信息收集范围,就包罗万象。

记者:后来,这个系统有什么发展?

王长勤:80年代之前,美国的情报机构很分散。后来,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面,进行了几个轮次的跨部门整合,推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逐步把“梯队”监听系统,发展成了集陆、海、空、天和网络于一体的“全球侦察监视”系统。斯诺登提到,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搭建了一套基础系统,能截获几乎任何通信数据。据分析,这套基础系统,也只能算“全球侦察监视”系统中的一个局部。隶属于军队和政府的其它“枝枝节节”,还有很多。如驻韩第8集团军,有一个501通信侦察团。这个团,是朝鲜战争刚刚打响不久的1950年10月13日成立的。就是这个团,在实施着对朝鲜半岛及其周边的全方位侦察。据说,朝鲜半岛的所有部队调动,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它每天编制5份报告,由驻韩美军转呈美国。

设在澳大利亚的杰拉尔顿基地、松峡基地和诺福克岛侦查站,实施着对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全方位侦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积极推行云计算和大数据计划,其情报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都大幅提高。尤其是这个云计算,他通过情报业务“承包商”与其他国家的公司、机构开展所谓“计算合作”,为美国情报机构拓宽情报信息获取渠道,帮了不少忙。

记者:这个“黑客帝国”的确够大,那么它的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呢?

王长勤:刚才说了,由于它过于黑暗、过于神秘,其完整组织架构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就是美国高层,知道详细情况的,也不多。这也是他面孔多、难辨别的原因之一。

从媒体的报道看,它总体上是“上合、下分”。即在最顶端,由美国总统领导。然后,分为军队和政府专业情报机构、军队和政府联合情报机构,由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

根据公开报道,美国至少有17个情报机构。如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

这次“棱镜门”曝光的国家安全局,是美国情报系统中,下属机构最多、雇佣人员最多、支出费用最多的一个。它成立于1949年5月20日,当时称为“武装部队安全局”,隶属于国防部。1952年,根据杜鲁门的秘密指示,被改组为国家安全局。表面上仍隶属于国防部,实际上是一个军政一体化联合情报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委员会,向总统提供“最核心”的情报。它甚至被授权,监视包括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在内的其它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运行及其高级官员的活动。因为过于神秘,其英文缩写NSA,被美国人戏称为NO SUCH AGENCE(没有这个局)。它有军职和文职人员约16万,超过美国其它16个情报机构雇员的总和。其中43%是密码破译员、语言学家、电子技术专家,是全世界独立聘用数学博士和电脑专家最多的机构。年耗资在120亿美元以上。仅位于马里兰州的总部,1年的电费就高达2100万美元,门前的访客停车位高达1.8万个。

那个专门针对中国的“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就有超过1000名军事和民间黑客,以及电子工程师、情报分析师、目标定位专家、计算机软硬件专家等,是国家安全局最大、最重要、最神秘的部门,连办公区域都与其他部门隔离。就是在国家安全局内部,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有这个部门。这17个机构,还只是军队和政府直接管理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国情报机构与其“合作”,实际上成为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外围组织。如英国《卫报》爆料的“政府通信总部”,就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正在实施名为“时代”的“全球通讯”监视项目。据说,它直接从200条以上的大西洋光缆截获信息。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承包商”与他们“合作”。仅在美国,就有1931家承包商,在为国家安全局服务。

于是,有美国媒体评论说:“与其说是情报部门在监控,还不如说是承包商在监控”。 

从商业活动到国家领导人通信,美国情报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记者:这样看来,美国打造的“黑客帝国”,的确黑幕重重、非常神秘。那么,美国都用它干什么呢?

王长勤:美国总是把制度与他不同的国家,说成“神秘”国家。其实,仅从他打造的“黑客帝国”来看,他比别国更神秘。笼统地说,美国在用这个“神秘帝国”搞情报。至于情报的范围和对象,可谓包罗万象。根据媒体报道,大体可以看出:

(1)既盯“大面”,也盯“角落”。不要说像国家安全局这样的大机构,就像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这样的专业机构,其雇员就达1.6万人,年度预算近50亿美元。新落成的总部大楼,耗资18亿美元,堪比五角大楼。它有专门的对地观测、监视卫星,就像一只只眼睛,每天一眨不眨地盯着整个地球。可以说,从高山河流,到小街小巷,他都“尽收眼底”。

正如斯诺登爆料的那样,美国的情报机构,其情报收集范围,从互联网干网信息,到个人终端信息,从商业活动到国家领导人通信,几乎无所不包。

(2)既盯“大腕”,也盯“草根”。“大腕”级人物,包括国家领导人、政府高级官员、工商大老板。据报道,驻韩501通信侦察团,早在1975年就开始对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实施窃听。伊拉克战争前后,多位伊政府官员,都受到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关照”。

“草根”级人物,包括在校学生、家庭主妇和普通雇员。斯诺登就向记者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攻击目标,就包括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学生的电脑。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犹他州有一个数据中心,其数据存储能力大概是5ZB,这相当于全世界海滩沙子总数量的5倍!如果采集的数据不够广、不够多,它要这么大的存储能力干什么?

(3)既盯“枪袋”,也盯“钱袋”。“棱镜门”发生后,媒体和民众纷纷追问:通过“棱镜”,他们“看”到什么?形象地说明美国政府的解释,就是只盯恐怖分子的“枪袋子”。但看看那些分布于硅谷和华尔街的情报业务承包商,你就会发现,情况不是那么简单。

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拥有“接近机密权限”的人员中,有21%是民间企业的高管。有人爆料,这些高管之所以同意与政府“合作”,是因为情报机构通常把“机密情报”作为回报。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情报“应对不利业绩”。他们举例说,2010年,谷歌公司就得到过类似情报。这说明,这些公司,一方面从“合作”中赚钱,另一方面又从“合作”中圈钱。美国打造的“黑客帝国”,正在滑向抢钱“帝国”。

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说:对美国人民来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何况,美国一些政治“大腕”、经济“大鳄”和谋略“大师”们,早就深信并屡试不爽:信息力就是竞争力。

(4)既盯“外国”,也盯“本国”。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叫《1984》,被西方誉为讽刺“极权和专制”的“巅峰巨著”,后来被拍成电影。他虚构了一个“大洋国”,总是用一种被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来监控本国人民的一言一行。他把“电幕”及其使用人,喻为“老大哥”,把这样的监控喻为“关照”。并描述,在每个人的住所、办公室和公共场所,都贴着标语:“老大哥在看着你们”。

从前,美国政府和媒体,总是把本国与“老大哥”撇得远远的,说这种情况在美国不存在,那是发生在别国的事儿。即使爆出了相关事件,也被解释为“针对外国人”。并举例,像“数据整合”、“数据挖掘”这类项目,在法案中已明确:只使用外国人的信息和数据。

也的确,美国制定有保护隐私的法案,如1974年的《隐私法》。甚至也否定了一些被认为侵犯隐私权的政府项目,如行政管理预算局提出的“中央数据银行”计划和国防部提出的“万维信息触角”计划(后来改为“反恐信息触角”计划)。像“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这样的民间组织,还组织过像“只剩6分钟”这样的运动。诸如“数据监控”、“数据脚印”、“交易空间”等概念,以及“大数据就是老大哥”等理念,也为民间耳熟能详。

但是,已有的证据表明:美国民众,包括政府官员、国会议员等,也没逃出“老大哥”的“关照”。事实上,2001年通过的《爱国者法案》和2002年通过的《国土安全法》,都给“老大哥”的“关照”开了“后门”。只是这样的“关照”,手法更高明、做法更隐蔽。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美国的所说与所做,更具欺骗性。#p#

“棱镜门”后,美国监视行为不会收敛

记者:受到“棱镜门”的冲击,美国的“监视行为”会不会收敛呢?

王长勤:我认为不会。但它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对包括内部成员和承包商在内的“黑客帝国”管理,使其更加灵活、更加隐蔽,更远离人们的视线,更游离于法律。

也就是说,在一个时期内,人们还难以摆脱美国“老大哥”的“关照”。

说它不会收敛,还基于一个重要判断。那就是:美国实际上已经走上了“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和“经济主导权”三者绑在一块儿的“帝国”不归路。这一点,看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政府俘虏理论”,就不难理解。

他说,美国政府总是号称代表公共利益,但现实并非如此。产业界总会通过种种手段,将政府俘虏,使其最终听命于产业界。

美国的政治“大腕”、经济“大鳄”和幕僚“精英”,最信奉“实力决定论”。在你没有对等实力的时候,他那一套霸权逻辑,才不会轻易改变呢。所以,善意地设想美国会因“棱镜门”而有所收敛,或者不把“老大哥”的“关照”转化为向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抢钱”,恐怕都不算理智。

记者:那么,“棱镜门”就不会对美国有所“触动”吗?

王长勤:触动,总会是有的。但不会是根本性的。

客观地说,有一样东西,既值得美国骄傲,也值得其他国家学习。那就是美国长期累积形成的创新文化。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

但是,二战以来的美国,其政治“游戏规则”,以及政治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结合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他先前一直秉持的“科技强国”、“实业兴国”思路。那些政治“大腕”、经济“大鳄”和谋略“大师”们,越来越多地把“科技创新”、“方法创新”,用在了收集情报信息方面,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从美元与黄金脱钩开始,越发变得不可收拾。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应对这个危机、那个危机,更使他们在这条不归路上,远走越远。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都讨厌美式霸权,而美国却依然故我的原因。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明显违反人类公平、正义和良知的霸权,是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包括一部分美国人坚决反对的。至少,正义的力量还是有的。也正因为有这些正义的力量,美国的霸权,虽“诡计多端”,但也只能“偷偷摸摸”。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美国不汲取教训,停止霸权行径,真正回到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来,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跌倒在“帝国化”的不归路上爬不起来。 (记者 姜春媛 刘燕 陈竟超 朱冬 刘灵)

责任编辑:蓝雨泪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推荐

2013-06-19 09:32:46

棱镜门隐私保护

2013-11-26 16:02:31

棱镜门监控中国业务

2013-07-01 08:49:15

2013-07-02 11:47:05

2013-07-12 09:24:29

2013-06-18 09:56:00

棱镜计划公有云云计算

2013-08-02 15:39:30

棱镜自主可控

2014-01-13 09:19:51

NSA棱镜门

2013-06-20 14:03:25

棱镜门加密IP-guard

2013-06-14 17:24:42

2014-08-18 09:45:21

2013-08-02 14:27:28

2013-07-02 09:58:04

2013-06-20 09:46:35

2013-06-24 11:15:40

2013-07-25 10:15:51

2014-06-27 10:21:21

棱镜门Verizon

2013-07-01 14:13:53

2013-06-17 09:52:04

2009-06-26 10:54:24

JSF技术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