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穿越炮火,迎来泡沫

移动开发
那一天,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跑去参加某移动互联网大会。到了会场发现人稀稀落落,他不禁感叹,泡沫总算有所降温。殊不知坐定方才发现,这里原来是全国土特产展会——哦,走错会场了。

  那一天,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跑去参加某移动互联网大会。到了会场发现人稀稀落落,他不禁感叹,泡沫总算有所降温。殊不知坐定方才发现,这里原来是全国土特产展会——哦,走错会场了。

  应该怎样描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呢?

  当手机被看作比电脑屏幕更强大的终端,当移动互联网被视作继互联网之后最伟大的造富机会,资本、人才、创新,以及一场接一场的豪赌终于破门而入。这一切,和十年前那个癫狂的互联网时代何其相似。

  移动互联网,说到底就是手机互联网。当3G带宽扩展了几十倍,当带有苹果、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成为主流,当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了3亿多的手机上网用户,变化真的开始了:腾讯开始革自己的命了,QQ用户们开始转向微信了;中国区App Store应用下载量在2011年同比增长了298%;甚至连你自己每天回家都不再打开电脑,而是躺在被窝里用手机刷微博。

  不是吗?围绕硬件,阿里巴巴做手机,小米做手机,百度做手机,网易做手机,甚至连周鸿祎也号称经过半年的思考终于做出一个艰难决定——做手机。嗯,还有搞英语培训的罗永浩也说,他要做手机。

  围绕软件应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和风投资本的集中催熟,让很多应用还未盈利,即受到资本热捧。一些创新产品的估值甚至高于实际价值十倍。正如10年前互联网产业,行业变化,泡沫骤起,甚至连“啤酒”也有“啤酒泡”的趋势。

  在各种应用类别之中,目前仅有游戏类应用和具有垄断性质的工具类应用可以赚到钱,大多数的工具类和生活信息类应用均处于“赔本赚吆喝”的探索状态。而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推广成本提高以及巨头入场等不利因素之下,诸多看似新锐的“明星”开发者正在逐渐凋零。

  一言以蔽之,2012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开始自我否定与洗牌。第一轮的洗牌。

  巨头黑洞

  超级终端的胜负争夺

  2012年5月15日,小米推出仅1499元的青春版手机,360公司宣布手机策略,百度亦在当天下午召开发布会,推出与长虹合作的百度云智能手机;隔天一早,网易宣布手机样机已完工,只等上市;而在此之前,阿里巴巴与天语合作的多款手机已经上市、传说中盛大手机也在酝酿之中……一时间,互联网大佬似乎集体展开了跨界手机的巨大攻势。

  最新消息是,5月18日,360以“口水仗”的方式对小米大打出手。

  手机终端为什么这么火?对觊觎移动互联产业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卡位战。

  “屌丝”混战

  360手机主推安全概念、阿里手机则主打网购优势、百度云手机要推云平台理念,不仅免费送100G的网盘,还能语音操作……

  此轮参战的互联网企业,无一例外,盯住的正是跟小米定位类似的2000元以下所谓高性能低价格手机。

  譬如百度。去年年底,百度曾与戴尔合作推出一款高端智能手机,最终却因售价过高等原因,市场反响平平。吃一堑长一智。5月15日,百度新推这款面向低端市场的智能手机,尽管硬件配置并不算高:3.5英寸屏幕、300万像素摄像头,650Mhz主频处理器,但却给出了899元的低价,相比其2011年首款3000元的智能机,价格足足低了三分之二。

  事实上,低价、追求性价比正在成为互联网公司渗入手机终端的标配利器。小米手机去年率先出马,推出双核CPU手机的同时,祭出了当时颇具震撼的1999元低价,借此成功塑造起性价比出众的品牌形象,获得不少拥趸。乃至一年后,在其性价比优势实际已消解不少的今日,小米手机仍享受此红利。

  这一经验被诸多后来者借鉴。盛大正在酝酿的自有品牌手机,同样强调性价比并突出低价特点,目前透露的定价为1199元。

  阿里则是目前最为强力的低价策略玩家。其阿里“小黄蜂”作为一款3.5英寸屏幕的双卡双待智能手机,在699元的市场零售价之外还赠送了500元淘宝红包。

  就连始作俑者小米,也试图在低价市场再分一杯羹。5月15日,它发布了一款低配的手机“小米青春版”,相比标准版的小米手机,这款低价版价格降到了1500元。

  最新消息则是,网易也将杀入低价战团。据了解,网易推出的智能手机基本配置为4.3英寸屏幕、1.5G双核处理器,可以比拟目前已经上市的中高端智能手机。不仅如此,网易方面还以目前市场上性价比较高的小米手机、阿里云手机为目标,号称在推出更高配置手机的基础上,将利润空间压到最低,确定一个最能吸引用户的价格。业内人士估计,网易手机定价预计在1000元以下。

  没有新大佬却有新故事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转做硬件,比如手机,往往利润率很低,有时甚至是亏本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对此就持反对态度,“互联网企业做手机是历史的倒退,是从一个高毛利率的产业去做一个低毛利率的事。”当然,苹果是个例外。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纷纷抢滩手机终端?

  看看这些加入战团跨界手机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在PC终端上垄断了某种互联网服务的公司。360垄断了PC杀毒软件,盛大垄断了网络文学市场,阿里巴巴是C2C市场的老大,百度是国内搜索市场霸主,腾讯则是IM。

  对这些互联网大佬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将他们现有的优势复制到移动互联网上去。

  媒体报道,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消费国。中国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为22%,而美国的比例则为16%。显然,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带来的可能性之一,就是未来的互联网主要接入设备是手机。

  掌握了这个入口,就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市场,才能有所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手机制造不是为硬件盈利,而是希望抢占背后的入口和转化率。

  正因为此,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就出现了这种国外所没有的,互联网巨头与硬件厂商合作,抢滩手机终端的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将硬件与软件结合,着眼于在用户的后期服务上盈利。比如买了360的手机,那么,用户就有可能选择使用手机里的360的应用。这对360来说,首先就是用户量,有了用户基础后,软件所嵌入的广告等就有更大的转化机会。

  起步较早的小米,其月营收据说已经超过10亿元,每月发货量在50万台以上。截至今年底,其代工厂英达华的小米专线每月产能将超过100万台,届时小米手机的年产能将达千万台规模。

  而那些跨界手机的互联网垄断巨头,既有足够的资金推出自制手机来抢占移动市场,他们在PC上形成的知名度和用户群本身就形成了他们手机的潜在消费群。并且,他们在PC上垄断的服务又成为了他们手机的卖点,很可能后来居上。

  至于许多其他互联网公司,要么公司规模太小,不足以自主研发手机和做市场推广,要么就是公司规模足够大,但并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积累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比如搜狐,别的几个国内互联网巨头在手机上闹腾的时候,张朝阳大概正在45度角泪流满面。

#p#

  新游戏规则

  当然,也有唱衰者。5月16日,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就在其微博中断言,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做手机会失败。

  在李开复看来,互联网公司做手机会失败不仅是因为企业基因不同,更主要的是这些企业只是为了嵌入自己的服务,争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而为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不愿意嵌入用户爱戴的竞争对手的服务会被诟病”。

  这个桥段是否似曾相识?不错,它曾无数次发生在传统互联网时代。譬如360和QQ在PC终端上的3Q大战。如果这些传统互联网上的垄断大佬进入移动互联网,会否真如李开复所说继续一手遮天,铁板一块?

  刚刚宣布要跟国际国内厂商合作推出360特供手机的360的周鸿祎,倒是表示对李开复的观点“非常同意”。不过,他辩解称:“所以360自己不做手机,而是借助360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资源帮助手机厂商转型互联网模式。”而百度此前也坦诚表示,与长虹合作的千元机,主要是针对2000元以下的用户体验,不能与四五千元的苹果手机用户体验进行比较。

  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对手机终端的“抢位”,已经挑起传统终端厂商们的戒备之心。

  目前国内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手机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按照之前中兴执行副总裁何士友的说法,千元智能机出货量需要达到500万台,才能够实现盈利。互联网公司选定的手机价格区间固然与各自家底有关,但如此明显的低价血拼策略,让原本以“低价换取规模优势”的传统手机厂商颇有些不爽。

  在中兴通讯(14.69,-0.08,-0.54%)副总裁沈力看来,互联网企业入局将更多的带来价格和利润的竞争,但目前评论谁胜谁负还为时过早,最终的“剩者”将在1~2年内见分晓。

  你不能阻止任何人加入这场游戏,现在的游戏规则已经完全打破终端厂商的概念,新一轮的竞争必将经历过一段痛苦的过程,最后沉淀下来的品牌,才是王者。

  平台悲剧

  巨头铸的天花板

  如果说2011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年”,那么2012年可谓是“战略决胜年”。2011年,大家都在不断在移动互联上掷下种子,观察他们的生长方向和势能,处在试错阶段,对未来方向没有绝对的把握。而在2012年,真正的移动互联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亚平台级大玩家的格局或许将能见分晓,排出座次,看出谁会是王者,谁已经失去机会。

  2012亚平台战略决胜

  2011年6月,乔布斯去世前,据说跟扎克伯格吃了一顿饭。老乔拍着小扎的肩头,希望Facebook和苹果独家合作——用户打开iPhone就能进入Facebook。小扎觉得不错,但前提是苹果不能再做社交网络。老乔没同意,谈判破裂。

  小扎认为这是老乔的缓兵之计,一旦利用Facebook打通了用户,培养了用户习惯,如果有一天苹果用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怎么办?在移动互联时代,王者如Facebook也难免要被苹果算计。掌握移动互联根平台的公司果然厉害。

  通向移动互联网的道路目前被三家大公司牢牢把持——苹果、谷歌和微软,因为他们掌握着“根系统”——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在Windows 8诞生之前的名字)。这不仅仅限于手机,在即将面世的智能电视,甚至在汽车等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中,亦是如此。

  看看这几家公司是如何布局的吧。以谷歌为例,从互联网运营延伸到云计算,做安卓操作系统又收购了手机硬件厂商摩托罗拉移动,鲜为人知的是,谷歌现在也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主干管道之一,向美国政府申请把互联网接入百姓家中,扮演了运营商的角色。更显示其长远眼光的是,因为云计算耗电量大,谷歌还建了自己的火电厂。

  显然,苹果、谷歌和微软已然铺设好了通向移动互联网的“水、电、煤”,其他公司必须在它们提供的“基础设施”上生存。

  2011年移动互联网根系统的竞争已经全面结束,最基础的平台围墙已经矗立起来,巨头们已经牢牢掌控了操作系统、应用商店等环节。其他玩家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制定的规范下进行创新。

  寄生心理摧毁争上游能力

  事实上,虽然中国PC互联网巨头会成长为亚平台,阻挡中小创业者创富的机会,然而就连他们自己,也得看通信运营商的眼色行事。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头太多,碰壁的机会也太多。

  央企之间的战争可以打得那么惨烈,那央企和民企之间会打成什么样?2006年中国移动就想针对腾讯搞反制。他们知道如果全面收购腾讯必死,于是想成为第二大股东,提出购买20%股份的条件,最终没谈妥。

  如今通信运营商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聚集了太多的“仇恨”。云计算靠运营商一定是做不起来的,但是运营商一定会狠狠地从云计算吸血——阿里云做云计算的成本是在美国的4倍,在中国要先给通信运营商交够租子。运营商不会什么东西都做,而且他们永远会为别人做事设门槛。但无论怎样,永远不影响运营商从互联网的身上赚钱。

  苹果、谷歌、微软;腾讯、阿里、百度;移动、联通、电信,以他们3方面9家巨头,构筑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围墙。他们是空气,也是毒品:他们让创业者很容易找到创富平台,同时也容易小富即安。

  “天花板”所带来的是,大家的寄生心理太强,现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真正热闹的不过是些应用。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没有人想要争上游。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上市之后大多受股价的影响,比较玩不起,比较急功近利,更多的是做短视的搏杀,所以中国企业往往做不出引领行业的举措。大家都想着挣快钱。挣不着就着急,谁愿意为未来投资呢?谁愿意为未来失败埋单呢?

  苹果和谷歌的共同特征是,他们不受市场的影响,不理会股价高低,方向就是方向,愿意为它投入海量的资源、资金,失败、尝试、坚持,哪怕是一两年,三五年,不计代价。

  三大寡头已经定义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基本形态,而小寡头们的角逐则尚未见分晓。2012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年。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跃跃欲试却找不到头绪的生态系统构建者们,要么回归自身价值本位,要么就会被淘汰出局。

#p#

  亚生态系统的泡沫

  2011年10月26日,诺基亚在伦敦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Windows Phone手机。这意味着诺基亚这位昔日手机产业霸主,将放弃建设基于Meego操作系统的根系统的努力。至此,移动互联网产业中,根生态系统的泡沫已经基本被撇净。而诺基亚和微软的结盟,标志着微软正式向iOS和Android阵营发起了冲击,根生态系统的“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互联网三巨头的意图开始愈发明确,它们将绕开大而全的标准App Store模式,建立基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垂直亚生态系统,这包括特制的ROM和垂直的应用程序商店。

  “在iOS赚钱,到Android上赚用户”,这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从业者的基本共识。而随着Android智能终端的继续普及,基于Android根系统的亚生态系统势必将更为繁荣。

  然而,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必然会有泡沫产生。况且,在2012年全球流动资本紧缩的背景之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的这些亚生态系统,必然会在动荡中实现优胜劣汰的产业进化。

  一位在2011年创办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的创始人坦言,2012年会是寒冬,如果不能及时地找到合作渠道,那么就很有可能熬不过2012年。

  实际上,这位移动互联创业者的担忧反映了这个产业的本质问题。

  移动互联是一个天生国际化的市场,运营商和终端厂商都不能再设置藩篱——但这仅仅是对于封闭的iOS生态而言。而对于Android生态系统来说,谷歌并没有解决渠道标准化的问题。这使得众多移动互联势力在免费利用谷歌技术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不得不自行寻找渠道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开发者如此,中国70多家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亦如此。这就在现实的商业环节中,又给了运营商和终端厂商以建立围墙的机会。这样就增加了创业成本,并催生出大量的产业泡沫。

  目前来看,运营商、终端厂商和开发者,三者仍是互相利用的不平等三角关系。只不过,与Wap时代的移动互联产业法则所不同的是,运营商的权势大大降低,终端厂商和开发者的议价能力获得提高。

  在2011年底举办的若干场投资者聚会上,移动互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亚生态系统的数量增长幅度大于Android智能终端的市场增长幅度,并且众应用商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这些不利因素,必然会导致亚生态系统中的整合资源能力较弱者,成为2012年破裂的泡沫。

  巨头们已经进场订好了“天花板”。就中国的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而言,2012年注定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淘汰赛。而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我们可以预判,众多硬件厂商会继续在生态系统扩军,但难有大的作为;而众多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和开发者会被淘汰,它们中的强者会绑定硬件厂商而图存;互联网公司会继续攻城略地,在移动互联网之上确立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优势地位。

  火烧移动应用

  陌陌的悖论

  前不久,国外移动应用分析机构弗拉瑞的一个调查显示,社交网络的复合年增长率惊人高涨,与2011年相比,今年消耗时间增长了60%。而根据统计,弗拉瑞“应用圈”的广告收入三个月内上涨了23%。移动互联网正逐渐展示出最具“钱景”的潜力。

  作为移动社交应用,“陌陌”已占领了年轻人的手机,“名片碰碰”则瞄准了商务人士。然而,移动互联网是否真能成为陌陌和名片碰碰们崛起的跳板?

  泡妞经济学

  从泡妞上挖掘商机,创造出陌陌的唐岩绝对算是先锋。

  唐岩有稳定的工作,先前并没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他在网易公司工作8年之后,已经担任网易网站部总编辑。

  然而在一次无聊的等待中,唐岩与同事闲聊到能不能认识坐在不远处的姑娘时,他突然萌生了做一个社交应用的想法——建立让人们认识就在附近的陌生人的“高速通道”,使用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来“定位”。

  决心下定,陌陌很快在唐岩带领的20来个人的团队手中诞生了。

  从上线第一个月的10万用户,到现在的近450万,陌陌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张——除了人们普遍认为的青年学生、白领阶层,现在还有很多明星名人或是企业高层都在使用陌陌,此类人群还在不断扩大,陌陌的官方微博甚至展示了一个ID为“二一斋主”的打扮得像个和尚的男士用户。

  迅速蹿红移动互联网的“陌陌”,已经超越微信,在苹果App Store社交免费榜上排名第一。除了产品增长带来的各种话题性,陌陌也带来了其他功用:一位资深用户的“北京爱情故事”就由陌陌促成,他在商务大楼办公,平时交际圈十分有限,但通过陌陌,认识了同栋大楼办公的某女性用户,随后她就成为了他的未婚妻;一位出租车司机,他利用陌陌开发了新的工作方式,通过陌陌定位,约时间,他从到处找乘客变成了按时接乘客。他说如果使用得当,每月收入上万不是问题。

  价值100万美元的“名片”

  跟唐岩不同,王雨豪是个连环创业者,他先后做过科技照明和生物项目,后者还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供应商。之后他转投互联网产品,但数次创业均未见多大的成效。

  2011年7月,王雨豪迎来了机会,他在一个青年创业大赛上,将一张“名片”卖到了100万美元——他得到了红杉资本、IDG等五家知名风投公司在投资意向书上的签字。

  这张“名片”叫做“名片碰碰”,是一款可以通过手机之间“碰一碰”或“摇一摇”交换电子名片的社交应用。

  创业的灵感来自2011年3月,国外的一个文件传输分享应用Bump正在流行,这个应用通过手机的互相碰撞就可以相互交换联系信息、照片或是其他目标。它几乎没有营销投入,但用户增长却非常快。而王雨豪一直以来了解的国内市场,中国用户目前手机应用最多的微博、微信等等,都是专注于服务,没有典型领域划分,他想到,Bump式的应用正是一种解决方案。

  根据以往的创业经验,王雨豪笃定了做“小产品”的方向,创立了即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数百天的突击,名片碰碰1.0问世了。

  27天内,名片碰碰的下载量达到了10万,“除了下载量,我们还收到了数千次的用户建议。”用户的反馈更让王雨豪高兴,那说明了更深层次和更长期的使用预期。“有一位产品经理给我们写了三十多页的PPT,提出各种使用感受和修改建议;还有一位上海的高级女白领,说名片碰碰在交换名片时的音效非常紧张,能不能换个轻松一点的。”

  现在,已发展到4.0版本的名片碰碰已有了接近200万用户,这些用户90%是商务人士,不乏董事长、总裁和企业管理层。

#p#

  “刚性需求”下的竞争

  不管是王雨豪还是唐岩,都认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的市场需求是“刚性”的。作为一个标准的现代人士,每天的工作生活离不开手机,最先打交道的不是各种人,而是各种各样的手机应用。用手机交换名片、约会、交流、娱乐,甚至是艳遇。

  “刚性需求”下,三类公司受益匪浅:除了基础设施公司(运营商及通讯设备商等)、平台公司难以切入之外,应用软件公司简直就是创业者们的天堂。

  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贡献技术,一时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应用数量猛涨,以安卓为例,据DCCI最新的一个统计显示,其应用商店内的产品已逾45万,其中社交类占2.4%,以此粗略估算,安卓的社交应用数量在1.08万个左右——每一款新的产品诞生,都面临着上万个竞争者。

  实践者王雨豪明白同质化竞争的残酷,他做“小产品”,就是想将小产品做深做透,以规避“跟巨头在同一个擂台上比试”。但如今跟名片碰碰同台竞争的还有“友联系”、“脉可寻”、“GO名片”等;陌陌不但面临着微信、微博等背靠巨头的移动社交应用的压力,单论交友,也还有“简简单单”等以评分照片为主的社交应用分享空间。

  更残酷的还在后面,有研究人士透露:“如果一个应用发布后超过180天仍然无法突破10万的下载量关口,它日后胜算渺茫。”但99%的中国开发者开发的应用下载量依然在10万以下,这一现状也并未显示出将有改观的可能。

  用户规模悖论

  “我个人认为,做强社交是有难度的。”新浪浙江微博学院客座教授来罡认为,移动社交应用的市场并不算大,即使专注商务也只是瞄准小众。“用户很难培养,这涉及到改变人们的生活或工作方式。”

  他强调,社交应用成功的前提是用户规模,目前唯一“够看”的微信,在短短四百多天中据称用户已经上亿——这跟腾讯多年来积累的庞大用户基础也脱不开关系,而即使是新浪微博,3亿的用户也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来积累——这一数据并非全来自移动终端。

  “很多移动社交应用的发展势头都不错,但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米聊。”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人士李积鑫谈到,他同时也强调了用户规模对盈利的关键性作用。

  近年来涌现的移动应用中,大多并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首先,国内移动应用大多是国外应用的“本土化”,但国内用户却没有付费下载的习惯;而像Bump那样与贝宝(PayPal)合作,纵深发展形成支付渠道Bump Pay,也需要相当的用户规模。

  而在积累用户规模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投入成本——更好的服务质量、更新功能的开发、更多的推广……

  国内的一个调查显示,免费移动应用普遍依赖广告植入,且80%~90%的广告收入都是来自“圈内人”。国外云笔记存储Evernote的CEO菲尔·利宾在面对中国市场时强调:“我们甚至可以在中国10年都没有盈利。”这预示着移动互联网中太多的社交应用将在扩大用户规模与取得盈利的循环消耗中逐渐“玩不起”。

  陌陌的突围优势在于其已经拥有了相对固定,并还在壮大的用户群,名片碰碰则在盈利模式上有章可循:按照王雨豪的想法,未来的名片碰碰完全有可能走向招聘及人脉管理服务。同时,据王雨豪介绍,5月因特尔全球首发的因特尔手机,就包含了即略网络的应用,这一模式还将可能在9月延伸到与微软的合作上——这也不失为一种优质的推广方式。

  另外,现在微信已经开放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接入,其正在演变成为一个移动社交平台。这对应用开发商来说不是坏事。

  一个移动应用开发者的疲倦生存

  25岁的阿狸说得很实在,他自学安卓应用的开发就是为了赚钱。白天,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小白领;到了晚上,他则成为一名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者。从2011年至今,他已经推出了30多款移动应用软件。

  据统计,截至2012年5月,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总数约180万人。其中像阿狸这样的个人开发者或小型团队的数量大概是80万人。

  阿狸毫不讳言自己是技术门外汉,“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一切从零开始自学”,甚至当时连一部安卓手机都没有,开发测试全用的是电脑上的安卓虚拟机。

  大概自学一个月之后,他炮制了第一款应用程序——“姓名婚恋解析”,无非是做了一层APP的“外皮”,把用户与婚恋解析网站的信息给对接了起来。

  这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应用,收费当然没人玩。事实上,国内的安卓应用商店,80%以上的应用程序都是免费的,开发者赚钱主要依靠手机广告。

  通过在应用里嵌入广告,这一款应用程序最后为阿狸带来了五毛钱收入。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姓名婚恋解析”的用户通过点击应用界面上的广告栏而下载了他的应用。这个数字让阿狸哭笑不得。

  第二款应用程序的收入倒是好了些——每天1块多,一个月30多块。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开发者的月收入也不多,一般都是1000多块,甚至整个移动互联网盈利状况都很糟糕,十有八九都赚不到钱。因为应用程序多如牛毛,你开发一个放上去很容易石沉大海。如果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必须砸钱做推广,“在应用商店里刷榜,一天就要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对于缺少真金白银的个人开发者来说,做推广是件奢侈的事情。在维持生存都成为问题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先追求用户规模而不惜代价烧钱”的底气,而是很早地就需要在用户和盈利两者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阿狸至今未曾花过一分钱在推广上。他每开发一款新的应用,就不断在各种开发者论坛中发帖为自己打免费广告。

  通过30多款应用的开发,阿狸逐渐摸索到一些适合他这种个人开发者的生存门道。首先,他设计“古灵精怪”的应用程序来讨好用户,然后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机论坛发帖上,“推广是最累人的,时间长,重复同一样工作,要一直发评论,一直发。”阿狸解释说,“比我技术好的人大把,但很多人的收入都不如我。比如一个人的技术很牛,开发了一个很厉害的软件,但他不懂用户需求,不懂运营,不懂推广,这样也赚不到钱。”

  通过推广,增加应用下载量只是第一步,想要赚到钱,还需要用户点击广告条下载广告主要求的内容。用户每下载成功一次,开发者能够得到约0.5元的分成。

  阿狸告诉记者,手机用户看到广告避之唯恐不及,很少点击广告条。但令阿狸不解的是,生活中,电视、收音机、地铁和网站,广告无处不在,用户就偏偏无法接受手机的广告。“你们媒体上面都有广告的,一样有人订,也就是说用户默认接受你们上面的广告了。”

  阿狸的QQ签名一直是“很疲倦”。即便现在每个月能从应用程序里赚到上万元收入,他的不安全感一直很强烈,这个行业变化太快,“感觉不稳定,前面的路还不算很确定,就是怕,突然有一天,广告平台倒闭了,那就惨了。”他决定继续一边工作一边开发应用程序,趁着形势好,“能捞多少是多少”。

#p#

  未来格局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市场研究机构易观国际的报告称,201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是3.7亿,互联网用户是4.8亿,这两个用户数字正在一点点逼近。到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将突破7亿,超过互联网的用户,市场营收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

  易观CEO于扬认为,未来二三十年我们可能不再会有互联网和非互联网企业之分,因为几乎所有企业和机构都会成为互联网的企业和机构,下一代伟大企业应该把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与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和融合。

  在移动互联网目前的发展趋势下,腾讯、百度、谷歌、盛大等很多企业都开始做移动互联网的设计和布局,移动互联网的诸多领域都被这些巨头垄断,那么,是不是新进入者就无所适从了呢?

  有观点认为,现在所有这些成熟公司会一起扑向移动互联,不会给任何新生的公司任何酝酿、试错的成长机会,米聊和微信之战就是典型的写照。做一个或许不甚恰当的比喻,如果将移动互联网套用在PC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中,那么相当于产生了张朝阳、丁磊、马化腾后,就很难再出现李彦宏、陈天桥、马云了。在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中,先跑的没有成为先烈的可能性,反倒是跑得越早的,卡位卡得越好,越是有先发优势。

  但易观方面给出了移动互联网未来四大趋势预测:一是应用服务从工具型往娱乐型过渡;二是未来2~3年还是客户端和浏览器并行的状态;三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尾部非常长,这里仍然可以诞生出很多伟大企业;四是移动互联网服务可以提升用户生活和工作效率。

  在《商界》采访的互联网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主有这样一个共识:在这样一个变革速度极快的时代中,过去成功的经验反而很容易成为未来的绊脚石。“巨头往往不是被巨头打败的,而是被那些不知名的小公司”。也许巨头们早已规划好了天花板,但在局部战场上,这仍然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重塑规则的时代,而一旦一项新的游戏规则被树立,则旧有体系内的玩家们面临的将是被集体淘汰。

  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斯凯网络CEO宋涛的看法是,如今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周期,但是它的商业模式还不是非常清晰。就像在互联网初期,很多企业在做,但是真正的盈利模式很长时间才摸索出来。也许,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商业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一个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后,内部的活力和创新动力就会严重不足。为此,斯凯提出了“大平台,小公司”的理念。宋涛会根据公司的发展和团队的兴趣提炼出项目,针对这些项目签一个协议。给这些项目团队一定比例的股份后,就把项目里面的人事权和方向定位全部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两年之后,用市场估值的方法对项目进行估值,用公司股票换市场股权。

  相应的,有着十余年的移动互联游戏制作经验,缔造游戏《二战风云》收入奇迹的顽石互动CEO吴刚认为,如果说PC互联网时代各个公司是“各领风骚三五年”,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会变成“各领风骚三五月”。

  在互联网时代,速度就是生命,放松就会失败。也许,某部电影中的台词恰恰印证了这个行业唯一的游戏规则:天下武功,无不可破,唯快不破。

  谁是真正赢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今天,我们看马化腾、丁磊、张朝阳、李彦宏、马云这些有“地标”意义的互联网人物,是否想起过昨天。十年前有多少QQ的同类产品,现在全挂了,甚至连QQ自己都差点“永久离线”。

  互联网大潮覆灭了很多创业梦想,但同样也让一代人找到了让自己很爽的创业方式。所谓“找到了风口猪都可以飞上天”,大潮过后很多人开始感叹自己没有和机遇生长在同一时代。于是,当移动互联网大潮终于降临中国后,很多人悸动了,离职了,创业了,他们开始新一轮的寻梦。

  许多人预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诞生比在PC互联网时代更大的巨头,新兴公司可能会超越原有的垄断者。换言之你我他中的每个人都有了成为马化腾、李彦宏的机会。只是,移动互联网真会像平湖秋月一样平易近人,还是仅仅是位蒙着黑纱只露出眼眸的女人,你期许的她是否真会如你的期许?

  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互联网巨头已经铺好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像的通向移动互联的基础道路,他们成为了“根平台”。中国PC端的互联网巨头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将他们现有的优势复制到移动互联网上去,成为第二矩阵。甚至盛气凌人的电信运营商也正在通过定制机以及其它手段收取“路桥费”。

  你或许会为自己的创意激动不已,继而和兄弟伙们一起搞出些小应用放到汪洋般的App Store里;甚至你会幸运地拥有了数千万用户,甚至捣鼓出了你自己的“捕鱼达人”,即便如此,你也依旧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看巨头的眼色行事。

  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不如十年前的互联网造富狂潮,那时你可以平地起高楼,而今你只能在天花板下舞蹈并且还会遭遇十年前的互联网创业者——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依旧要为你鼓与呼,这其实也是对未来以及我们自己的祝福——因为移动互联网这一“最后的爆炸性机会”,是未来商业社会活力的源泉。

责任编辑:佚名 来源: 《商界》杂志
相关推荐

2012-07-08 20:59:35

移动互联网创业

2015-04-16 14:03:40

2010-08-24 14:41:42

移动互联网

2009-09-24 17:38:51

2014-03-19 16:11:04

移动互联网的颠覆和延伸

2012-09-06 10:12:36

2019-04-10 21:33:34

2011-12-19 14:21:41

移动互联网印度

2016-12-05 13:22:15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2011-08-15 15:28:29

移动互联网

2012-01-01 18:47:49

2010-08-31 10:49:33

2013-01-25 10:31:02

互联网公司移动互联网船票

2013-12-24 14:11:55

2014移动互联网趋势互联网思维

2014-11-06 13:52:46

移动互联短信

2012-04-18 10:40:34

移动互联网

2011-10-08 13:32:30

移动互联网

2011-01-07 18:05:37

QQ腾讯移动互联网

2013-06-27 13:28:37

刘鑫移动互联网

2012-09-21 11:38:04

移动互联网挣钱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