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阐述无线网络原理

网络 无线技术
文章摘要:无线网络原理包括:工作原理,标准,以及相关规范。那么针对这三个方面,我们都做了具体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线网络的发展是时代的标志。那么这里我们就针对无线网络原理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一下全方位的讲解。一般而言,凡采用无线传输的计算机网络都可称为无线网。从WLAN到蓝牙、从红外线到移动通信,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无线网络的应用典范。就本文的主角——WLAN而言,从其定义上可以看到,它是一种能让计算机在无线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任何地点(包括户内户外)发送、接收数据的局域网形式,说得通俗点,就是局域网的无线连接形式。

接着,让我们来认识一下Wi-Fi。就目前的情况来看,Wi-Fi已被公认为WLAN的代名词。但要注意的是,这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异: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产品的认证标准;而WLAN则是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标准,二者都保持着同步更新的状态。

Wi-Fi的英文全称为“Wireless Fidelity”,即“无线相容性认证”。之所以说它是一种认证标准,是因为它并不是只针对某一WLAN规范的技术标准。例如,IEEE 802.11b是较早出台的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因此当时人们就把IEEE 802.11b标准等同于Wi-Fi。但随着无线技术标准的多样化,Wi-Fi的内涵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为它针对的是整个WLAN领域。

由于无线技术标准的多样化出现,所使频段和调频方式的不尽相同,造成了各种标准的无线网络设备互不兼容,这就给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为此。1999年8月组建的WECA(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推出了Wi-Fi标准,以此来统一和规范整个无线网络市场的产品认证。只有通过了WECA认证,厂家生产的无线产品才能使用Wi-Fi认证商标,有了Wi-Fi认证,一切兼容性问题就变得简单起来。用户只需认准Wi-Fi标签,便可保证他们所购买的无线AP、无线网卡等无线周边设备能够很好地协同工作。

无线网络原理

尽管各类无线网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有所不同,但就其传输方式来看则不外两种,即无线电波方式和红外线方式。其中红外线传输方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无线网技术,我们所使用的家电遥控器几乎都是采用红外线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方式,红外线传输的***优点是不受无线电波的干扰,而且红外线的使用也不会被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加以限制。然而,红外线传输方式的传输质量受距离的影响非常大,并且红外线对非透明物体的穿透性也非常差,这就直接导致了红外线传输技术与计算机无线网的“主角地位”无缘;相比之下,无线电波传输方式的应用则广泛得多。基于本文的定位,在此笔者仅简单介绍无线电波的调制方式。

1.扩展频谱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数据信号的频谱被扩展成几倍甚至几十倍后再被发射出去。这一做法固然牺牲了频带带宽,但却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

采用扩展频谱方式的无线局域网一般选择的是ISM频段,这里ISM分别取于Industrial、Scientific及Medical的***个字母。许多工业、科研和医疗设备的发射频率均集中于该频段。例如美国ISM频段由902MHz~928MHz,2.4GHz~2.48GHz,5.725GHz~5.850GHz三个频段组成。如果发射功率及带宽辐射满足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要求,则无须向FCC提出专门的申请即可使用ISM频段。

2.窄带调制方式

顾名思义,在这种调制方式下,数据信号在不做任何扩展的情况下即被直接发射出去。与扩展频谱方式相比,窄带调试方式占用频带少,频带利用率高。但采用窄带调制方式的无线局域网要占用专用频段,因此需经过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使用。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选用ISM频段来免去频段申请。但所带来的问题是,当临近的仪器设备或通信设备也在使用这一频段时,会严重影响通信质量,通信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

目前,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WLAN均使用的是扩展频谱方式。

无线网络原理标准

伴随着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深入人心,许多人在认识了无线局域网后将其误认为近几年的科技成果。其实不然,早在5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就已开始采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资料。由于这项无线电传输技术采用了高强度的加密方式,因此在当时获得了美军和盟军的广泛支持。与此同时,这项技术的运用也让许多研究者得到了灵感。到1971年时,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几名研究员创造了***个基于“封包式”技术的无线电网络。这个被称为ALOHNET的网络已经具备了无线局域网的雏形,它由7台计算机、并采用双向星型拓扑结构组成,横跨了夏威夷整个岛屿,中心计算机则放置在瓦胡岛(Oahu Island)上,至此,无线局域网正式诞生。

到了近代,伴随着以太局域网的迅猛发展,无线局域网以其安装简便、使用灵活等优点赢得了特定市场的认可。但也正因为当时的无线局域网是作为有线局域网的一种补充,使得基于802.3架构上的无线网络产品存在着极易受干扰、性能不稳定、传输速率低且不易升级等缺陷,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也互不兼容,从而限制了无线局域网的进一步发展。于是,规范和统一无线局域网标准的IEEE 802.11委员会在1990年10月成立,并于1997年6月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性的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 802.11。

IEEE 802.11标准是IEEE制定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对网络的物理层(PH)和媒质访问控制层(MAC)进行规定,其中对MAC层的规定是重点。各厂商的产品在同一物理层上可以互相操作。这样就使得无线局域网的两种主要用途——“多点接入”和“多网段互联”更易于低成本实现,从而为无线局域网的进一步普及打通了道路。

无线网络原理规范

迄今为止,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已经开发并制定了4种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规范:IEEE 802.11、IEEE 802.11b、IEEE 802.11a、IEEE 802.11g。所有的这4种规范都使用了防数据丢失特征的载波检测多址连接(CDMA/CD)作为路径共享协议。任何局域网应用、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协议(包括互联网协议、TCP/IP)都可以轻松运行在基于IEEE 802.11规范的无线局域网上,就像以太网那样。但是WLAN却没有“飞檐走壁”的连接线缆。

早期的IEEE 802.11标准数据传输率为2Mbps,后经过改进,传输速率达11Mbps的IEEE 802.11b也紧跟着出台。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IP语音、视频数据流等高带宽网络应用的频繁,IEEE 802.11b规范11Mbps的数据传输率不免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传输速率高达54Mbps的IEEE 802.11a和IEEE 802.11g随即诞生。下面就从性能及特点上入手,来分别介绍这三种当今主流的无线网络规范。

1. IEEE 802.11b

从性能上看,IEEE 802.11b的带宽为11Mbps,实际传输速率在5Mbps左右,与普通的10Base-T规格有线局域网持平。无论是家庭无线组网还是中小企业的内部局域网,IEEE 802.11b都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由于基于的是开放的2.4GHz频段,因此IEEE 802.11b的使用无需申请,既可作为对有线网络的补充,又可自行独立组网,灵活性很强。

从工作方式上看,IEEE 802.11b的运作模式分为两种:点对点模式和基本模式。其中点对点模式是指无线网卡和无线网卡之间的通信方式,即一台装配了无线网卡的计算机可以与另一台装配了无线网卡的计算机实施通信,对于小型无线网络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互联方案;而基本模式则是指无线网络的扩充或无线和有线网络并存时的通信方式,这也是IEEE 802.11b最常用连接方式。此时,装载无线网卡的计算机需要通过“接入点”(无线AP)才能与另一台计算机连接,由接入点来负责频段管理及漫游等指挥工作。在带宽允许的情况下,一个接入点最多可支持1024个无线节点的接入。当无线节点增加时,网络存取速度会随之变慢,此时添加接入点的数量可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频段。从目前大多数的应用案例来看,接入点是作为架起无线网与有线网之间的桥梁而存在的。这一点,在随后的AP评测中,笔者还将详细阐述。

作为目前最普及、应用最广泛的无线标准,IEEE 802.11b的优势不言而喻。技术的成熟,使得基于该标准网络产品的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无论家庭还是企业用户,无需太多的资金投入既可组建一套完整的无线局域网。但IEEE 802.11b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11Mbps的带宽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要,只能作为有线网络的一种补充。

2. IEEE 802.11a

就技术角度而言,IEEE 802.11a与IEEE 802.11b虽在编号上仅一字之差,但二者间的关系并不像其他硬件产品换代时的简单升级,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工作频段上。由于IEEE 802.11a工作在不同于IEEE 802.11b的5.2GHz频段,避开了当前微波、蓝牙以及大量工业设备广泛采用的2.4GHz频段,因此其产品在无线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大为降低,抗干扰性较IEEE 802.11b更为出色。

高达54Mbps数据传输带宽,是IEEE 802.11a的真正意义所在。当IEEE 802.11b以其11Mbps的数据传输率满足了一般上网冲浪、数据交换、共享外设等需求的同时,IEEE 802.11a已经为今后无线宽带网的进一步要求做好了准备,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其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此外,IEEE 802.11a的无线网络产品较IEEE 802.11b有着更低的功耗,这对笔记本电脑以及PDA等移动设备来说也有着重大意义。

然而,IEEE 802.11a的普及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像许多新生事物被人们所接受时要面临的问题一样,IEEE 802.11a也有其自身的“难言之隐”。

首先,IEEE 802.11a所面临的难题是来自厂商方面的压力。眼下,IEEE 802.11b已走向成熟,许多拥有IEEE 802.11b产品的厂商会对IEEE 802.11a持谨慎态度。二者是竞争还是共存,各厂商的态度莫衷一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这两种技术标准互不兼容,不少厂商为了均衡市场需求,直接将其产品做成了a+b的形式,这种做法固然解决了“兼容”问题,但也带来了成本增加的负面因素。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使得5.2GHz频段无法在全球各个国家中获得批准和认可。5.2GHz的高频虽然令IEEE 802.11a具有了低干扰的使用环境,但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太空中数以千计的人造卫星与地面站通信也恰恰使用5.2GHz频段。此外,欧盟也只允许将5.2GHz频率用于其自己制定的另一个无线标准——HiperLAN。

3. IEEE 802.11g

不可否认,IEEE 802.11g的诞生为无线网络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随之带来的还有无休止的争论,争论的焦点自然是围绕在IEEE 802.11a与IEEE 802.11g之间。

与IEEE 802.11a相同的是,IEEE 802.11g也使用了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频多任务,OFDM)的模块设计,这是其54Mbps高速传输的秘诀。然而不同的是,IEEE 802.11g的工作频段并不是IEEE 802.11a的5.2GHz,而是坚守在和IEEE 802.11b一致的2.4GHz频段,这样一来,原先IEEE 802.11b使用者所担心的兼容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IEEE 802.11g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选择。

既然IEEE 802.11b有了IEEE 802.11a来替代,无线宽带局域网可谓已经“后继有人”了,那IEEE 802.11g的推出是否多余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除了具备高传输率以及兼容性上的优势外,IEEE 802.11g所工作的2.4GHz频段的信号衰减程度不像IEEE 802.11a的5.2GHz那么严重,并且IEEE 802.11g还具备更优秀的“穿透”能力,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环境。但是先天性的不足(2.4GHz工作频段),使得IEEE 802.11g和它的前辈IEEE 802.11b一样极易受到微波、无线电话等设备的干扰。此外,IEEE 802.11g的信号比IEEE 802.11b的信号能够覆盖的范围要小的多,用户可能需要添置更多的无线接入点才能满足原有使用面积的信号覆盖,这是“高速”的代价!

4.IEEE 802.11n

新兴的802.11n标准具有高达600Mbps的速率,是下一代无线网络技术,可提供对带宽最为敏感的应用所需要的速率、范围和可靠性。

以上就是针对无线网络原理的有关内容,通过这些介绍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理解了,望对大家有所参考。

责任编辑:佟健 来源: 博客
相关推荐

2010-09-16 09:59:36

无线网络故障

2010-09-08 12:48:02

无线网络配置

2010-10-15 09:24:32

无线网络原理

2010-09-13 11:02:13

WLAN无线网络覆盖

2010-09-08 09:04:45

无线网络信号

2010-09-14 08:54:08

中文SSID无线网络设

2009-03-09 09:51:00

2010-09-08 12:53:03

2011-04-18 14:27:44

华硕路由网络

2011-12-16 10:14:53

整合有线和无线网络无线网络接入点

2010-09-07 09:12:13

2012-06-04 10:09:11

无线网络

2010-09-09 16:11:16

无线网络协议

2010-09-25 09:12:08

家庭无线网络

2013-12-11 13:53:01

无线网络未来Hotspot2.0

2010-10-15 10:17:26

无线网络标准

2010-09-06 13:00:41

无线网络ubuntu

2010-09-07 13:51:26

无线网络优化

2010-09-10 13:42:03

wifi无线网络

2010-10-12 10:54:54

无线网络整合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