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本地接入网的技术优化方案

网络 通信技术
采用MSTP技术构建3G本地接入网,由于其刚性的管道特性和数据业务具有的突发和不确定性特点,会对传送网接入层、汇聚层带来巨大的带宽压力。

经过长时间学习3G本地接入网的技术优化方案,于是和大家分享一下,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获,希望本文能教会你更多东西。对于3G本地接入网承载方案的选择需要分别从运营角度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

从运营的角度考虑,主要取决于业务需求、建设成本、运维成本以及拥有的网络资源状况等因素;从技术层面考虑,主要取决于技术发展趋势、技术特点、技术成熟度以及网络承载的业务特性等因素。目前,针对3G本地接入网的承载方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MSTP的优化方案;另一类是分组化传送方案,它又分为增强以太、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和IP/MPLS等不同的技术路线。

MSTP优化技术方案

MSTP(Multi Service Transport Plateform,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新一代的传输系统平台,它在充分利用SDH技术对业务提供保护恢复能力和较小时延的基础上,对网络业务传送层做了改进,在SDH帧格式中提供不同颗粒的多种业务、多种协议的接入、汇聚和传输能力。目前,MSTP已广泛部署用于2G移动业务的承载,考虑到保护存量网络投资和2G,3G基站共址的实际情况,在3G建设初期数据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MSTP系统中内嵌EoS(Ethernet over SDH)单板将来自以太网接口的数据帧直接进行2层交换处理后,通过GFP(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协议封装,映射到VC容器中,再加入开销,***形成STM-N的帧,实现对以太网业务的承载。

采用MSTP技术构建3G本地接入网,由于其刚性的管道特性和数据业务具有的突发和不确定性特点,会对传送网接入层、汇聚层带来巨大的带宽压力,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带宽收敛和汇聚,以提高传输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可以考虑以下3种方案实现带宽的汇聚和收敛:

一级汇聚+透传模式

该方案在基站侧配置3G本地接入网以太网透传盘将基站业务直接透传至核心节点进行汇聚,其优点是业务配置简单,便于处理基站负荷分担及归属调整带来的电路调整问题;缺点是骨干节点EoS汇聚比要求高、后续扩容压力大。

二级汇聚+收敛模式

该方案分别在汇聚节点和骨干节点进行二级汇聚,其优点是减轻核心层EoS单板汇聚和配置压力,汇聚层可做带宽收敛,节省带宽;其缺点是业务配置复杂,尤其是基站更改归属RNC时配置更复杂,而且无法满足骨干、汇聚层双节点归属组网的需求。

内嵌RPR+EoS透传

该方案在接入层采用EoS透传模式将基站业务透传至汇聚节点,在汇聚层采用内嵌RPR的MSTP环结构,其优点是可以利用RPR MAC层具有的服务等级分类功能、统计复用功能,实现带宽共享和公平接入;其缺点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业务配置,需要分段配置EoS和RPR。此外,也可以考虑在MSTP网络与RNC之间增加3层设备来终结2层网络,减轻RNC带宽汇聚和处理VLAN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其完成基站电路调整工作,从而降低MSTP的电路调整工作量;同时,可以提供与MSTP和RNC更为灵活的对接保护。

分组化技术方案

随着新的空中接口技术,如高速下行数据分组接入(HSDPA)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等新技术的引入,移动数据业务的速率会大幅度提高,若继续沿用MSTP技术承载,会由于下述特性造成每比特的传送成本过高:TDM电路交换内核(不适应大量移动数据业务的统计复用需求)。刚性管道(对分组业务的适配颗粒是VC-12/3/4,承载突发数据业务的带宽利用率低,且带宽调整粒度过粗,缺乏弹性)。扩展性差(在基站FE带宽需求明显提速时,单板级的VC汇聚和L2交换存在扩展性差和调整不灵活问题),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简单(难以提供差异化服务)。因此,有必要引入具有高效统计复用功能的分组技术来降低每比特传送成本,提高网络的传送效率。目前,主流的分组承载技术包括增强以太,PTN和IP/MPLS技术。
 

责任编辑:王晓东 来源: 计世网
相关推荐

2009-12-29 16:48:58

3G本地接入网

2009-12-24 13:29:56

宽带接入网

2009-10-28 09:47:19

远程接入网

2009-10-28 17:39:58

光接入网解决方案

2009-12-28 10:11:37

接入网技术

2009-12-31 15:43:32

宽带接入网

2009-10-26 16:38:16

接入网方案

2009-12-30 13:16:08

2009-10-29 15:29:04

接入网方式

2009-11-02 13:09:44

无线接入网

2009-10-26 17:30:46

2009-10-26 13:34:33

光纤接入网

2009-12-30 13:37:27

光纤接入网

2009-12-28 10:23:42

FTTx接入网

2009-10-23 17:10:42

2011-05-23 15:38:10

SDH接入网ATM

2009-12-24 13:21:08

光纤接入网技术

2009-11-05 09:26:52

接入网性能

2009-12-28 10:36:03

华为光纤接入网

2009-11-03 15:41:13

无线接入技术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