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科资讯:本土研发创新之道

企业动态
虽然处于破产重组的边缘,通用对投资中国市场的兴趣却越来越大。2009年,通用和上汽联手清华大学建立的中国车用能源技术研发中心(CAERC)将落户北京,在此之前,通用已经在华建有“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和“前瞻技术科研中心”,

  虽然处于破产重组的边缘,通用对投资中国市场的兴趣却越来越大。2009年,通用和上汽联手清华大学建立的中国车用能源技术研发中心(CAERC)将落户北京,在此之前,通用已经在华建有“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和“前瞻技术科研中心”,此番,通用和上汽将提供为期5年的500万美元投资,据称,该研发中心主要利用通用的全球技术资源和专家资源,与中国各类组织开展合作,研究制定中国车用能源战略,寻求降低对石油燃料依赖程度的技术解决途径。

  自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北京设立第一家研究中心起,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已达到700多家,累计投入的研发金额约50亿美元。

  在主题为“创新软实力”的高峰论坛上,博科资讯总裁沈国康对中国研发投资高潮表示了他的担忧,“中国相对较低的研发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潜力,让不少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研发避风港’,这一轮R&D In China(中国研发)热潮最需要规避的风险是中国制造模式遭遇的尴尬。”

  赛迪咨询顾问Steven Chow表示出与沈国康同样的担忧,并进一步指出,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人才溢出,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中国研发面临的考验。

  外资研发大军悄然入华

  金融危机下,一拨拨外资企业在华工厂紧缩产能、关停装置、逃离中国,同时,跨国企业相继加速在亚太区特别是中国地区落成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其中尤以汽车、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为甚。

  1995年9月,IBM中国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1997年6月,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成立;

  2002年3月,Oracle中国研发中心在深圳成立;

  2006年1月,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成立;

  2006年3月,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竣工;

  2006年4月,北京现代研发中心奠基;

  2007年6月,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成立;

  2009年3月,埃克森美孚宣布将亚太区第一家研发中心建在上海;

  2009年4月,通用和上汽联手清华大学开建中国车用能源技术研发中心;

  2009年4月,强生制药研发中心亚太区总部正式落户上海。

  强势进入的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吸纳了大量本土优秀人才。目前,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研发人员平均占比95%,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占56%,大学本科生占41%。

  高端人才涌入跨国研发中心,其高薪和技术实力是两个重要因素。经济学家们用“强制混同均衡”解释这个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外经济的竞争将不单单表现在产品市场,更多的将表现在在人力资源竞争的要素市场上,中国企业过去享受的对高质量人才支付相对低质量价格的优势,在外资企业人才价值和价格匹配的激励制度下,渐渐消失。

  有人惊呼,人才外流已经到家门口了,跨国公司除了占领产品市场外,又瞄准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金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认为,过去二十年流走的主要是技术人才,下一步流走的将主要是优秀的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科研院所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也有观点认为,这些人才在跨国研发机构工作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在国内同行业企业可能学不到的东西。“跨国研发中心培养的这些人将来会把好的经验带出来,这本身对中国的科技产业而言意义非常大。”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公关部经理侯杰介绍说,该公司主持研发的副总裁就是从IBM美国研发中心跳槽过来创业的。

  警惕“中国研发”重蹈“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经济模式的光环隐退后,中国密集劳动力成本的廉价和供应链低端微薄的边际收益成为众言针砭的靶子。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投资由工厂转向了研究中心,似乎离中国成为“技术大国”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基于对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一贯关注,沈国康认为,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到R&D In China(中国研发),表面上看和当下舆论提倡的“中国智造”不谋而合,细叩本源后,这种升级依然要警惕重蹈“中国制造”的覆辙:第一,外资研发中心的技术、人才外溢比例有多大;第二,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研发方面的竞争力有多大的提升。

  有观点认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经济发展三段式运行轨迹,总是在引进技术到消化吸收的环节夭折。以汽车工业为例,中外合资发展了20年,包括通用、本田、现代、福特等汽车巨头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后,由于国内多数企业贫弱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种落户潮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冯赫认为,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员工很少流动到中国本土企业,所谓中国研发的“以市场换技术”仍然是空谈。

  引进技术本无对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引进的最终目标是消化吸收与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凸显成为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重要砝码。

  坚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企业的研发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核心问题正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问题。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跨国研发中心的强势进入,意味着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短兵相接式的竞争态势。科技部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柳卸林表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涌入,将促成国内企业研发机构的分化:有些会趁势成长,有些成为跨国研发中心的零部件分包商,或OEM,有些则会倒塌下去。”

  即使自主研发比购买外资研发技术的困难大,也有部分本土企业深耕领域,坚持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

  中星微公司副总裁张辉建议,国内企业的研发要有超前观念,否则永远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追随者。“在某些新兴领域,大家都没有做过,谁做得早,就成了领跑者。”

  博科资讯总裁沈国康强调,企业经营的最大乐趣在于纵览行业、眺望远景,与时俱进的应变,而后主动求变、创新,“分析、提炼、创新,做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产品和服务,是我们的使命”,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博科资讯正在向SAP、Oracle等世界巨头发起反击。“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不会把核心技术提供给我们,我们要自己做。早在10年前,博科在总部设立研发中心,就是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博科资讯的蓬勃发展有力佐证了我们的本土创新之道。”

  不可否认的是,跨国研发中心的陆续涌入,将有助于国内产业链条的形成与优化,促使国内研发环境变革。他们的研发与企业生产、营销界面的衔接、以及研发体系内部运行机制等,都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中国研发倘若能跳出中国制造三段式的怪圈,走上本土自主创新的大道,才有可能与跨国企业同台竞技,当然,这条路漫漫而修远。

责任编辑:常疆 来源: 51cto.com
相关推荐

2009-07-09 18:53:29

2009-11-20 18:52:26

博科资讯MAP平台

2016-08-08 17:43:54

网络创新瞻博网络Juniper

2009-07-16 16:25:16

管理企业博科资讯

2009-08-29 19:57:08

博科资讯

2009-10-29 22:05:39

博科资讯预算管理

2009-11-16 20:07:43

博科资讯预算管理

2009-11-20 18:55:01

博科资讯董事长

2010-01-08 17:23:43

博科资讯物流管理

2009-10-29 22:07:22

博科资讯预算

2009-12-17 10:18:56

博科资讯MAP

2009-10-22 18:35:09

博科资讯审计教学

2009-12-10 16:19:41

博科资讯全面预算

2009-10-29 22:08:32

博科资讯全面预算

2009-11-13 20:16:40

博科资讯全面预算

2009-12-10 16:52:38

博科资讯全面预算

2009-10-10 23:50:54

博科资讯供应链管理

2009-12-24 17:47:04

博科资讯物流管理

2009-12-15 16:47:55

博科资讯物流

2009-07-30 16:47:36

博科资讯物流管理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