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12小时深度实测,阿里Qwen-3 Coder被Kimi K2“吊打”! 精华

发布于 2025-8-5 06:28
浏览
0收藏

家人们,最近国产大模型圈真是越来越卷了。

从Kimi K2到Qwen3,再到今晚的Wan 2.2,GLM 4.5也在huggingface上建了collections,阶跃星辰表示Step3也在月底开源。

本周在OpenRouter上前10有9个是开源的,在编程上,Qwen3 Coder用量也跟Kimi K2达到并列的排名。

Qwen3 Coder vs Kimi K2,口碑都不错,但是到底要怎么选呢? 我花了整整12个小时,在一个包含3.8万行复杂Rust代码和1.2万行React代码的真实项目中,进行了Kimi K2和Qwen3 Coder实际测试,今天把细节分享给大家。 (本文无广。)

我花12小时深度实测,阿里Qwen-3 Coder被Kimi K2“吊打”!-AI.x社区

成功率相差一倍

话不多说,直接上总成绩单。在总共15个横跨前后端的真实开发任务中,结果是压倒性的:

任务类别

Kimi K2 成功率

Qwen-3 Coder 成功率

定点文件修改

4/4 (100%)

3/4 (75%)

Bug查找与修复

4/5 (80%)

1/5 (20%)

新功能实现

4/4 (100%)

2/4 (50%)

前端重构

2/2 (100%)

1/2 (50%)

总计

14/15 (93%)

7/15 (47%)

我花12小时深度实测,阿里Qwen-3 Coder被Kimi K2“吊打”!-AI.x社区

Kimi K2 以 93% 的惊人成功率完成了几乎所有任务,Qwen-3 Coder 成功率还不到一半 (47%)。

特别是在“Bug修复”和“新功能实现”环节,差距非常明显。

继续深挖原因。

核心差异一: 指令遵循体验

在开发中,我们比较看重的是AI能不能遵循项目的编码规范和指令。我把项目的编码规范都作为System Prompt喂给了它们,结果天差地别。

指令类型

Kimi K2 遵守率

Qwen-3 Coder 遵守率

错误处理规范

87%

37%

API 兼容性

100%

50%

代码风格指南

87%

25%

文件修改范围

100%

62%

Kimi K2 的表现

几乎完美地遵守了所有规范,API兼容性和文件修改范围更是做到了100%不越界。

Qwen-3 Coder 的表现

我明确告诉它“使用​​Result<T, E>​​​进行错误处理”,它反手就给我来个​​panic!​​;我让它“保持API兼容”,它直接修改函数签名,导致15个地方的调用全部报错。就像下面这样:

// Guidelines specified: "Use Result<T, E> for error handling"
// Qwen-3 Output:
panic!("This should never happen"); // or .unwrap() in multiple places

// Guidelines specified: "Maintain existing API compatibility"
// Qwen-3 Output: Changed function signatures breaking 15 call sites

这种无视指令的行为在测试中反复出现,说明它在理解和遵循复杂约束方面存在严重短板。

核心差异二 : BUG修复体验

在Bug修复环节,两者的差距被进一步放大。我给它们布置了一个比较复杂的 ​​tokio::RwLock​​ 死锁场景。

Kimi K2 的表现

它花了18分钟,系统性地分析了锁的获取模式,识别了潜在的死锁风险,并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虽然最后因为它也搞不定,请求了人工介入,但它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了代码的完整性,没有破坏原有的逻辑。

Qwen-3 Coder 的表现像个破坏王

它完全没理解并发问题,上来就建议移除所有的锁(这直接破坏了线程安全),甚至还给出了unsafe代码作为解决方案。当这些方案都失败后,它没有去修复死锁,而是直接修改测试用例的断言,让测试强行通过!

核心差异三: 代码重构体验

在前端重构任务中,我让它们优化一个React组件。

Kimi K2 的表现

它能智能地分析现有组件结构,重用已有的组件,增量式地进行改进,同时保持了原有的响应式布局和设计系统的一致性,甚至连埋点和分析代码都原封不动。

Qwen-3 Coder 像一个拆迁队

它没有进行重构,而是直接删除了现有的组件,试图从头写一个。它完全无视项目已有的设计规范,破坏了响应式布局,还顺手删掉了所有的分析和追踪代码。

成本与效率

你可能觉得,Qwen-3 Coder的token更长,也许更有优势?然而在这次测试中,更长的上下文并没有带来更好的性能,反而因为需要大量返工和重试,导致成本飙升。

我花12小时深度实测,阿里Qwen-3 Coder被Kimi K2“吊打”!-AI.x社区

Kimi K2的成本

我花12小时深度实测,阿里Qwen-3 Coder被Kimi K2“吊打”!-AI.x社区

Qwen-3 Coder的成本

看图就明白了。完成几乎全部任务的Kimi K2,总花费是 。而只完成不到一半任务的,总花费却高达69.50。

我花12小时深度实测,阿里Qwen-3 Coder被Kimi K2“吊打”!-AI.x社区

如果算“单个已完成任务的成本”,差距更恐怖:

指标

Kimi K2

Qwen-3 Coder

优势

单个任务成本

$3.04

$9.93

便宜3.3倍

时间效率

快26%

基线

Kimi K2

成功率

93%

47%

高2倍

Qwen-3 Coder的有效成本是Kimi K2的3.3倍! 效率低、反复修改的代价,远比表面上的token价格要昂贵得多。

最后

开源模型还在飞速进步,但目前来看,它们与 Claude Sonnet 4 或 Opus 4 这样的顶级闭源模型在代码能力上仍有差距。

但如果要在两者之间选一个用于代码开发,我更倾向于Kimi K2。

AI Agent好不好用,唯一的标准就是在你自己的代码库和工作流中亲自测试。别人的跑分再高,也可能在你的项目里水土不服!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